从昔日辉煌到如今争议,娃哈哈的跌宕起伏,如同一部充满戏剧张力的商业史诗。曾几何时,这家从浙江一个小厂起家的饮料巨头,以其令人咋舌的增长速度和独特的员工持股制度,成为无数人心目中的“梦中情企”。然而,近些年围绕娃哈哈的舆论风暴却接踵而至,将这艘巨轮推向了风口浪尖。这一切,或许要从宗馥莉接班以及随之而来的员工持股制度变革说起。
2018年,宗庆后将员工持股计划中的股份以每股3元的价格回购。此举激起了员工强烈不满,毕竟曾经躺着就能赚钱的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了。 面对员工的抵制,公司采取了“曲线救国”的策略,暗中削减员工津贴,迫使一部分员工无奈出售股份。曾拥有4万多股,年收入高达7万元的资深员工刘建国,如今收入锐减至10万元,与同龄人在阿里巴巴等大厂的年薪相比,差距显而易见。 王珂,一位2008年加入娃哈哈的应届生,亲身经历了从高薪荣耀到薪资缩水的巨大落差,她对公司的现状表达了深深的失望。
展开剩余76%为了平息众怒,娃哈哈推出了“干股分红”机制,用公司利润补贴员工。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宗馥莉正式接班,这一制度也宣告结束,分红与员工绩效直接挂钩,导致许多老员工的分红骤减四成。 曾经,在娃哈哈工作,意味着高薪和优渥的福利。五六千元的三星手机在工厂里随处可见,一位领导甚至一次性购入45万股,年分红高达36万。 2007年,娃哈哈与达能的竞争中,高昂的员工忠诚度让达能的挖角计划彻底失败,这正是娃哈哈全员持股制度盛行时期的生动写照。
然而,这番盛况如今早已成为过去。娃哈哈维权会表示,已有超过50名员工提起诉讼,更有前任员工表示愿意加入维权行动。 这一切,要追溯到更早之前。1986年,还是一家小作坊的娃哈哈为了筹集资金,对外销售股权。高宇辉的父亲以2250元投资获得了1500股“法人股”,当时承诺未来上市后会有高额回报。然而,2013年,这笔投资仅带来6900元回报,回报率仅为3倍,远低于预期。 高宇辉公开质疑娃哈哈的承诺,并引发了轩然大波。娃哈哈回应称,高父投资的是一家与娃哈哈有关联的上市公司股票,而非娃哈哈自身股票,并强调其总资产仅4亿元,2012年股价仅0.74元/股。 但高父坚称自己投资的是娃哈哈的原法人股。这一事件也暴露出娃哈哈在早期发展过程中与国有资本之间的复杂关系。
1999年,娃哈哈推出全员持股计划,员工仅需1元就能购买1股,并享受高额分红。 这一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凝聚力,也为娃哈哈创造了辉煌的业绩。2013年,娃哈哈营收达到782.8亿元的历史新高,远超农夫山泉和统一集团。 然而,这套曾让娃哈哈员工受益匪浅的机制,最终却因资本市场的博弈而走向终结。
从1元1股的全员持股,到如今取消干股分红,娃哈哈的故事提醒我们:资本市场充满变数,公平交易才是核心诉求。 这场围绕娃哈哈的争论,远不止是简单的数字游戏,更是一场关于利益、承诺和公平的深刻博弈。
信息来源:
新浪财经:娃哈哈营收重回700亿增40% 宗馥莉称企业传承也是创业
大江网:宗馥莉,正式接班娃哈哈!
新浪财经:风暴眼丨娃哈哈全员持股制度名存实亡:有员工曾买45万股,一年分红36万
"
发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伯乐配资-安徽股票配资-股票配资网址-配资买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