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舰甲板上一架歼?35被电磁弹射器推出,瞬间冲向高空、接近2马赫的速度——这架看起来像是当代科技结晶的第五代战机,起点却很“接地气”:2009年,一群年轻的沈飞工程师在几乎没有国家资金支持的情况下,自己掏钱、赌上时间与热情,开启了这项看似疯狂的研发工作。央视最近的探访,把这些多年来的传闻和疑问理清了,故事比军迷们想象的还要曲折。
简单结论先说清楚:歼?35(早期常被称为FC?31或歼?31)最初并非国家正式立项的军工项目,而是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内部自筹资金、靠技术积累和人员拼搏推动起来的试验性项目。早在2009年,沈飞在与成飞争夺重型五代机项目失利后,面临着资源被倾斜、还有歼?15舰载机和歼?16升级任务要保交付的双重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工程师判断:空军需要一款中型五代机同歼?20形成“轻重搭配”,海军也迟早要上一款隐身舰载机。他们于是冒险自发启动了一个代号为“31001工程”的项目。
因为没有财政拨款,团队在研发方式上也很务实、接地气:没有等完整的图纸批下来才动工,而是“边设计、边出图、边制造”,把有限的预算优先投到关键设备上。那会儿3D打印等增材制造技术刚起步,他们就用这些新技术做验证机的结构件试验,通过打印减轻框架重量、减少零件数量——这些当时看起来很大胆,但也正是后来成为技术突破的关键。
展开剩余70%项目的第一个影响力瞬间出现在2012年端午节:有军迷拍到一架裹得严实像“粽子”的飞机被卡车运过高速公路,大家一眼就认出是沈飞的产品,“粽子机”的绰号由此传开。不到四个月,编号31001的原型机在沈阳试飞成功,从立项到首飞只用了三年时间,这在军工研发里非常罕见。
接下来几年,FC?31/歼?31多次亮相国际航展,外界对它的定位议论纷纷:究竟是单纯的出口型,还是未来将进入我军服役的本土机型?2014年珠海航展和后续的迪拜展,让这款飞机在公众面前越来越“有名”,但技术验证和动力系统问题也引来了不少质疑。直到2016年,第二代原型机大幅改进——换装国产大推力发动机、优化气动布局、改进隐身设计、采用更多一体化结构件和3D打印工艺,争议才逐步消散。团队宣称,通过这种新制造方式,关键零部件数量大幅减少,制造复杂度和成本下降。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20年:中国海军的作战理念向“远海防卫”转型,对隐身舰载机的需求变得紧迫。FC?31项目被正式纳入海军需求并定名为歼?35,开始针对舰载作战环境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强化起落架以承受着舰冲击力、设计适配电磁弹射的牵引接口、采用折叠翼以节省甲板与机库空间,并对动力系统与航电进行了升级,使其具备更长的作战半径和更大的起飞重量,能适配不同航母的弹射或滑跃起飞方式。
随着演进,歼?35家族化特征逐步形成:海军舰载型强调着舰耐久性与甲板兼容性;空军型(有时被称为歼?35A)被设想为中型五代机,与歼?20形成轻重搭配,承担从制空到远程打击的多种任务;同时还有面向出口市场的改型,外销意向国据称包括巴基斯坦等。这种模块化、家族化设计让同一平台能在不同需求间灵活切换。
在战术能力方面,歼?35强调实战导向:外形和材料上重视隐身性能(官方或媒体报道中曾提到雷达截面极低的目标),机内弹舱能容纳多枚中远程空空导弹,超视距拦截能力受到重视。与预警机和无人机群的协同也被反复强调:歼?35在航母编队中不仅承担制空和突防任务,还可以作为“指挥/僚机”引导无人机群执行侦察、电子战等联合作战任务。
更重要的是,歼?35的发展反映出中国航空工业从“跟随模仿”向“自主创新”迈进的路径:增材制造、超材料蒙皮、大推力国产发动机和高度集成的航电系统,都是支撑平台量产化的关键技术。媒体与业内人士提到的产能目标,从早期的几十架到未来潜在数百架的设想,反映了其对构建更大规模五代机群的期待。
从2009年那次“自掏腰包”的豪赌,到后来一步步走向被军方采纳并量产化,歼?35的诞生和发展,是一段关于年轻工程师敢想敢干、靠技术突破争取话语权的故事。它也证明了一个道理:真正的核心技术往往不是买来的,也不是等来的,而是靠长期、持续的自主探索和迭代赢得的。
发布于:天津市伯乐配资-安徽股票配资-股票配资网址-配资买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