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之前,请先点击“关注”,这样不仅方便您参与讨论和分享,也能带给您独特的参与体验,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1971年,志愿军最后一位牺牲的英雄,被美军一致公认为“中国最令人敬畏的人”。
1971年,中美谈判的真实录像首次曝光,中国首席谈判代表气势如虹。他在谈判桌上的沉稳表现,让美国士兵们心生畏惧。
在这场谈判中,他到底做出了哪些令对手胆寒的举动?最终,这场紧张的对话会以怎样的结局收场?
1971年,我军大将何渠若拜见周恩来总理,从他手中接过了一项极其重要且充满挑战的任务。
抗美援朝战争早在1953年结束,但美国军队却以各种借口滞留韩国,持续威胁着朝鲜的国防安全。
当年停战协议上,韩国总统并未签字,给美国政府留下了可乘之机。
因此,我国领导层深知,尽管朝鲜战场名义上停火,战争的阴影依然笼罩着半岛。
展开剩余89%尤其是在60年代末,南北韩矛盾不断加剧,美国更是火上浇油,企图挑起更大冲突,使战争随时可能重新爆发。
为彻底根除隐患,主管外交的周总理决定,派遣一位能够稳住局势的志愿军大将,亲赴板门店,直接与美军展开谈判。
这光荣而艰巨的使命,最终落在了何渠若将军肩上。
他作为抗美援朝的指挥官,对美国敌手了如指掌。1953年停火谈判的细节,他也烂熟于心,对整个流程非常熟悉。
因此,现阶段他无疑是最合适的谈判人选。
满怀压力与使命感,何渠若再次踏上朝鲜土地。他暗下决心:无论多艰难,也要让美国人先低头。
将军为人直爽,讨厌拐弯抹角。坐上谈判桌,他便开门见山,直言我方底线。
面对美方敏感问题,一时无法回应时,我方代表团选择沉默,以坚定的气势震慑对手。
朝鲜方面高度重视谈判,但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跟上我们的节奏,这是我们明显的短板。
而美韩双方配合默契,一方扮演强势的恶棍,另一方则假装柔弱受害者,唱反调,令人头疼。
而我们,则像铁壁般坚不可摧,无论对方咄咄逼人还是故作软弱,我们都保持冷静坚决。
美国人似乎无法忍受中国代表“不以喜怒而动”的冷静,他们使出了一个卑劣的手段。
一次谈判中,他们特意邀请国际媒体,录下中国代表气急败坏的样子。
为了让何渠若将军露出破绽,美方在谈判桌上肆意抨击志愿军,污蔑中国政府,甚至颠倒黑白,把中国援助朝鲜抗击侵略的正义行为,扭曲成对韩国的侵略。
那些为高尚理想牺牲的志愿军英雄,也被无耻的美国人贬得一文不值。
若换作普通人,面对这般侮辱,恐怕早就怒火中烧,抬手挥拳。
他们嚣张的言辞,连现场记者都难以忍受。
然而,何渠若将军不是凡人,他身为一方大将,洞察美国人的阴谋,更清楚镜头背后的含义。
对他而言,美国人的嚷嚷不过是犬吠。
从始至终,何渠若保持沉着冷静,不断安抚代表团同伴情绪,防止被美国人带节奏。
最终,这场谈判成为了美国人最大的耻辱:一方稳如泰山,气度非凡;另一方却无理取闹,丑态百出。
谁是真正丢脸的人,所有看过录像的人心中自有定论。中国同胞从中感受到的,是前辈那种“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钢铁意志。
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何渠若遭遇美方无数刁难。谈判陷入僵局时,他一天耗费12小时,与对手相对无言,目光交锋,已成常态。
美方还得知何将军因长期征战患有心脏病和胃病,身体极易突发急症。
于是他们制定计划,利用将军身体状况,恶意拖延谈判,期望我方代表因此崩溃,他们趁虚而入。
明明几个小时能解决的问题,美国人偏要东拉西扯,拒绝正面回应,拖到夜深人静。
而我方无论发生什么,绝不能先离开谈判桌,否则视同弃权。
即使口渴难忍,双眼发黑,心口如刀割,何渠若依然端坐军装,目光如炬,直视对手。
美军懒散的姿态,在他的注视下变得羞愧难当。仅仅是坐在那里,就让全场美军心生惧意。他的气场,堪称巅峰。
后来回国时,有人问他如何保持这份从容,他只淡淡回答了一个字:“忍”。
很难想象,这种程度的病痛,他是如何靠坚韧意志硬撑着,始终斗志昂扬。
一个50多岁的老将,在谈判桌上,给了美军如同战神降临般的震慑。
一名美方亲历者晚年回忆:“那是我见过的,世界上最可怕的中国人。”
1972年底,何渠若病情恶化。同事们劝他暂歇,他却坚持关键时刻必须守住阵地。
解放军历来讲究轻伤不下火线,他视病痛为轻伤,绝不允许自己退缩。那天,他整装待发,再度踏上谈判台。
谈判进行到一半,突发最严重情况:何渠若心脏病发作,胸口剧痛几乎无法呼吸,全身大汗淋漓,四肢僵硬,双手紧紧抓住椅子扶手,强忍不露异状。
尽管极力坚持,脸色苍白暴露了他极限的挣扎。美方见状,再次施展拖延战术。
无人知晓他是怎样咬牙坚持到谈判结束,只有主持人宣布结束后,他倒地昏迷。
同事紧急将他送往朝鲜医院,次年初,在中央军委命令下回国治疗。
离朝鲜时,他满怀壮志;离开时,却心有不甘,谈判未完,他仍心系重任。
临行前,他特意叮嘱大家:原则问题绝不让步,次要问题可适当妥协,别堵死后路,更别被美国谈判高手牵着鼻子走。
他明白,自己死守只会影响团队,虽然不放心,却只能暂时离开。
同年9月,53岁的何渠若因病重去世。
11年后,他被追认为烈士,成为抗美援朝战争中最后一位牺牲的英雄。他的骨灰安葬于烈士陵园,与志愿军精神长存。
临终前,他仍让助手每日汇报谈判进展,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始终不放下这份满腔热忱的事业。
为他办理后事时,夫人戴敏神情平静,没有过度悲痛。她坦言,早已做好了迎接这一天的准备,这二十多年里,她每天都在默默等待。
昔日战争时,军人牺牲是常态,她早有心理准备。停战后帮助朝鲜重建,并与美国持续对抗,她又担忧丈夫过劳病倒。
如今谈判如火如荼,强度极大,紧张氛围让她渐渐释怀。何渠若天生肩负使命,她的担忧阻止不了他的行动。
夫妻二人结婚二十多年,真正朝夕相处的时间甚至不足两年。
戴敏不仅是何渠若的妻子,更是一名志愿军战士,她深知“心脏”二字的分量。两人始终心意相通,携手并肩。
何渠若付出生命完成的谈判工作,在70年代初实现阶段性胜利,让所有努力者倍感欣慰。
但对美国来说,谈判只是过程,难以构成实质约束。
因此,即使停战协议日趋完善,他们仍不断单方面否认内容,挑唆韩国,妄图再度发动战争。
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态度坚定,曾放言若美方不尊重谈判成果,停战协议随时失效。他们无惧再战,誓与帝国主义抗争到底。
后来东亚局势的发展,证明志愿军的牺牲绝非徒劳。
无论战场上的战士,还是谈判桌上的将军,都是为和平事业献身的烈士。正因他们,志愿军的旗号才永远闪耀辉煌。
本文由“洞鉴历史”原创,已开通全网版权保护,未经授权严禁转载,侵权必究。
发布于:天津市伯乐配资-安徽股票配资-股票配资网址-配资买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