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许多人常把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视作一个民风纯正、政通人和的时代,借此与现代社会的腐败和堕落做对比。这种说法往往暗示着过去社会的美好,进而批评当今的世风日下。有些人甚至提出过“六七十年代没有腐败现象”的论调,这种观点既与实际情况不符,也与现代的现实情况不相符合。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从古至今、从内到外始终没有消失过,时好时坏,始终存在。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曾是一个乞丐,历经多次被腐败分子所害,因此对腐败深恶痛绝。他当上皇帝后,对腐败施以严刑峻法:只要官员贪污超过60两银子,就要斩首并剥皮,甚至还会做上“揎草”的惩罚。尽管朱元璋的措施取得了部分成果,然而腐败问题依然没有被根除,最终他叹息:“我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特别拿六七十年代说事呢?原因在于那个时代发生了一个重要历史事件——文化大革命。这个历史事件历时十年,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为了了解这个重大历史问题,我们必须以官方的声音为准。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指出:“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的‘文化大革命’,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在这样一个极其特殊的背景下,即便那个时代有过一些“好”时光,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接下来,谈一谈在这个特殊时代中的腐败现象。总体来说,不仅有腐败,而且其形式与挑战性十分突出。
展开剩余78%一、公开性
现如今,想要查出一个腐败分子,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高端侦查手段,因为现代的腐败分子往往藏得很深,伪装得很巧妙,甚至在被查处前常常被视作英雄模范。然而,六七十年代的腐败则大不相同。那时候的腐败大多是公开的,甚至在公开场合就能听到关于腐败的讨论。有一位博主提到,他曾参加过一次县委扩大会议,在会上有一个公社书记直接说:“这次县里分配给我们社三个招工名额,但李主任要留两个,王主任说留一个,张主任也说给自己留一个。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在这样公开的场合,竟然谈论起如何分配名额,这样的腐败是否让人觉得震惊?而且,不仅是会议上,处理这些事务时也都是光明正大的。常见的方法是“一个电话、一张条子、一次宴请、一条香烟”,这些问题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但往往就这样简单处理。而在今天,若哪个官员敢如此公然腐败,随便哪一项行为都能成为证据,轻易就能被定罪。但在那个时代,这些行为几乎没人当回事,腐败的程度可见一斑。现如今的腐败分子即使有心,也不敢这么公然作恶了。
有一个故事更能说明这一点。我们的公社里曾有一个人,十七八岁,甚至连鞋子都分不清左脚右脚,穿错了还经常被嘲笑。有人说他傻,可我觉得,他并不是傻,只是心眼不全。但就是这么一个人,最终却能当兵,原因是他的舅舅在武装部。这件事表面上看,是他的亲戚在权力面前做了手脚,实际上就是一种腐败。无论他是否合适,这样的腐败行为却无法改变,甚至最后他的外甥在部队里被退了回来,连带着自己的“官位”也丢了。这一切反映了那个时代腐败的“公开透明”。
二、挑战性
与现如今的腐败行为相比,那个时代的腐败更具挑战性。一些腐败分子似乎故意挑战法律法规、社会道德和常理,越是规定禁止做的事,越是想要去做。举个例子,有一户社员想在临近公路的地方盖房子,明明规定不允许这么做,因为会影响整体规划。大家都不支持,生产队长也阻止他,但这个人不仅不听劝阻,反而直接找到自己在县里当官的叔叔求助。更荒唐的是,这个叔叔不是去暗中做些手脚,而是亲自开着吉普车,带着人来生产队,直接在现场宣称:“我要在这儿盖房子,就在这儿盖。”结果他还真的在那个地方盖起了房子,完全没有顾及到任何规章制度。又比如,当兵的事也常发生类似的事情。当时有一个跟我一样的伙伴,体检合格,军装都发下来了,但突然被通知取消了参军资格,理由是“有领导家的孩子要去当兵,先让人家去。”这件事发生得如此直接、如此明目张胆,令人感到无法理解。
三、普遍性
六七十年代的腐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没有什么领域能够幸免。即使是一些日常小事,像是生产队选一个车老板子,也充满了腐败。一位生产队长的父亲曾亲身经历了这种事情。他当时是生产队长,生产队里有一辆车的车把式因为生病去世,生产队决定挑选一个合适的人选。正常情况下,他应该选择一个合适的车把式,但当时大队长却来找他要求把自己的亲戚安排上这个位置,尽管这个亲戚并不懂得怎么赶车。最终,这个亲戚被安排上了车,但没过多久,就因为操作不当把车翻了,差点砸伤人。这一事件不仅反映出腐败的普遍性,也暴露了社会对这些问题的漠视。
四、家族性
六七十年代的腐败还表现得尤为突出的是家族性。一旦一个家庭成员当了官,他的整个家族都会因为这个位置而享受到权力的滋润。甚至可以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有许多人调侃这种现象,举出了各种讽刺性的例子,比如“书记的儿子,厂长的侄子,科长的外甥没旁人”。特别是在乡村,这样的现象尤为严重。曾经,我去大队找书记开证明,当时有一位年纪大的通讯员接待我,看起来并不像一个通讯员。后来才得知,这个通讯员竟然是书记的父亲。整个家族利用职位的便利,不仅操控了事务,还敢对下属进行辱骂。这种情况的普遍性,不仅让人感到荒诞,也说明了当时腐败的家族化趋势。
结语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提到的腐败现象并非代表整个建国后的历史,只是特指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特殊现象。这个时期,腐败的表现不仅普遍,而且形态多样、层出不穷。通过回顾这些历史事件,我们更能理解,腐败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各异,但无论如何,它始终是社会治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布于:天津市伯乐配资-安徽股票配资-股票配资网址-配资买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