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台湾所谓的“硅盾牌”热议很多,核心观点是:台湾依靠在全球高端半导体制造中的垄断地位,尤其是能生产全球90%以上最尖端芯片的能力,能成为抵御大陆“武力统一”的护身符。
有人认为,靠得住的经济和技术地位,会让美国不惜代价出手干预,同时大陆也会因为担心芯片供应链断裂而不敢轻举妄动。但从国际科技格局的变化和现实地缘关系来看,“硅盾”这个想法更像一种幻想,其基础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稳固。
首先,全球半导体产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重组,背后有很强的地缘政治动因。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提供巨额补贴,目标之一就是把芯片制造能力重新落在本土与盟友那里,尽量降低对某一个地区的过度依赖。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大规模投资,以及后续的扩产计划,就是这一趋势最直观的体现。美国政府顶层人士,如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也公开提出,希望台湾把一半的先进芯片产能转移到美国。这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美国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其次,把大陆对台动武的决策完全绑在芯片供应上,是一种过于简单的想法。确实,先进半导体对现代经济非常重要,大陆自身也大量进口台湾芯片。但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比任何单一的经济或技术利益都要重要。当大陆的决策层判断“台独”已经越过底线,对国家统一构成实质威胁时,经济因素(包括芯片供应是否中断)往往不足以成为阻止采取行动的决定性因素。
展开剩余54%第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在于对美国实际干预意愿和能力的评估。虽然尖端芯片很重要,但它的供应链并非不可替代,美国及其盟友也在积极建设替代产能。再者,美国对华策略正在出现调整的迹象,过去那种“美国优先、把全球防务成本推给别人”的思路正在改变,给盟友更多责任的同时也在考虑区域内的成本与风险。这也催生了一些极端的声索,比如有人提出在极端情况下“摧毁台积电设施以防落入中国手中”的设想,这反映出对“硅盾”价值的怀疑以及对直接军事干预效果的谨慎态度。此外,近来关于美国对台政策的表述变化——从“不支持台独”到“反对台独”,以及对台军售的节奏调整的报道,也让外界对美国是否愿意为台湾“流尽最后一滴血”产生更多疑虑。
第四点是“硅盾”自身的可持续性也面临挑战。台湾在工程师数量、人才培育、以及水资源等方面存在长期制约,难以持续满足快速扩大的高端制造需求。与此同时,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加速发展本土半导体产业,制造环节的分散化趋势正在削弱台湾的“不可替代性”。
综合来看,“硅盾”其实是一种危险而虚幻的战略想象。它高估了芯片供应链对大陆决策的牵制力,低估了大陆捍卫国家统一的决心,也高估了美国在台海冲突中直接干预的意愿与能力。在现实情势面前,台湾更可靠的安全之道,或许是更清楚地认识两岸关系的本质,避免把自己推向“台独”这条深渊。
发布于:天津市伯乐配资-安徽股票配资-股票配资网址-配资买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