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7月的某一天,原第三野战军第一副政委谭震林应邀前往淮海战役纪念馆,向在场的观众分享当年他亲自参与指挥淮海战役的宝贵经历。作为亲历者,谭震林本想通过自己的一线视角,向后人传达那场历史性的战斗的艰难与辉煌。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部分媒体却将这场意义深远的战役误解或歪曲,尤其是对于华东野战军(即第三野战军)在战役中的作用,媒体竟然把他们称为“偏师”。更有甚者,他们夸大了中原野战军的贡献,几乎将胜利的功劳全部归于他们,淡化了华东野战军的关键作用。
对此,谭震林感到极度愤慨。作为淮海战役的亲历者,他深知其中的复杂性与艰辛,无法容忍这种不真实的描述。他愤怒地丢下了八个字:“贪天之功,无耻之尤”,强烈表达了对这种行为的反感与不满。毕竟,这样的言论不仅抹杀了华东野战军的巨大付出,还严重扭曲了历史的真相。
展开剩余83%那么,事实真如这些媒体所描述的那样,淮海战役的胜利真的是中原野战军独立完成的吗?毛泽东曾经亲自指出:“淮海战役,栗裕立了第一功。”这一评价难道不说明了华东野战军在此次战役中的决定性作用吗?栗裕的指挥才能是不可忽视的,尤其在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战役中,他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能力为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回到战役的开端,1948年10月下旬,经过攻克郑州和开封的关键战斗,中原野战军顺利突破了敌人防线,进入徐州地区,开始了淮海战役的前期准备工作。在战役初期,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之间的协同作战尤为重要。由于两支军队的规模差距,通常情况下,战场指挥权会倾向于实力较强的一方。那时,华东野战军由粟裕指挥,拥有15个纵队兵力,外加暂时归华东野指挥的中原野第11纵队,合计16个纵队。而中原野战军,由刘伯承、邓小平和陈毅指挥,兵力仅为4个纵队,显然,在这样的情况下,指挥权理应属于华东野战军的指挥官粟裕。
然而,粟裕并未把指挥权视为优先考虑的问题,他关注的是部队的团结和战斗胜利。他向中央提出,由陈毅和邓小平担任淮海战役的共同指挥官,以确保两支野战军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粟裕在电报中写道:“此次战役规模极大,建议由陈军长与邓政委共同指挥。”中央最终接受了这个提议,决定由陈毅和邓小平共同负责战役的指挥工作。
然而,陈毅和邓小平接到命令后,考虑到通讯条件的限制以及战役的重大性,他们提出,由粟裕和谭震林直接负责战役的指挥。最终,尽管陈毅和邓小平在名义上承担了指挥责任,但实际指挥的核心仍然是粟裕,尤其在细致的战术执行和指挥安排上,粟裕无疑是主导者。
在随后的战斗中,粟裕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指挥部队成功击败了多个敌军兵团,包括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以及杜聿明集团等老对手。最终,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得以少胜多成为可能。尽管我方兵力为60万,而敌军高达80万,但凭借灵活的战术、精准的指挥和民众的支持,我军最终歼灭了55.5万国民党军队,成功实现了以少胜多的奇迹。
这场战役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也震惊了国际社会。当战报传到莫斯科时,斯大林激动地评价这是“中外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数百万前线群众的支持。正是这些当地百姓的后勤保障、情报支持和物资供给,才为战役的最终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华东野战军的指挥官粟裕及其团队、以及中原野战军的配合共同创造了这一壮丽的历史篇章。淮海战役的胜利,正是两大野战军的协同作战、以及人民群众鼎力相助的结果。
作为淮海战役的亲历者,谭震林无疑是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人。人们邀请他前往纪念馆参观,是希望通过他的亲身经历,了解更多有关淮海战役背后的真相。谭震林深刻记得当年华东野战军与中原野战军之间紧密的合作与无数战士们的英勇奋战,也清楚前线群众在支持战役中的巨大作用。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随后的采访中,一些媒体竟然用“偏师”一词来形容华东野战军,极大地扭曲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谭震林对此感到无法容忍,因为他亲眼目睹了战役的艰难和胜利的来之不易。华东野战军作为淮海战役的重要参与者和指挥者,不可能被简单地抹去贡献。在愤怒的情绪驱使下,谭震林离开了现场,留下了“贪天之功,无耻之尤”这一震撼人心的评论,表达了他对媒体这一不实报道的强烈反感。
淮海战役不仅仅是一场单纯的军事冲突,它是两大野战军、多个指挥官以及数百万人民共同合作的结果。各方的努力和牺牲,才最终确保了这场战役的胜利。谭震林的愤怒,并非源于个人功绩的争议,而是为了捍卫集体荣誉和历史的真实。他为那些为胜利付出生命与鲜血的战士们发声,力求让后人铭记这场历史性的战役的真正意义。
淮海战役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它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的步伐更加坚定,也为最终的全国解放奠定了基础。正是这些无名英雄们的努力,铸就了中国军事史上的一段辉煌篇章。
发布于:天津市伯乐配资-安徽股票配资-股票配资网址-配资买股票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